伦敦要为奥威尔作品举办戏剧节,我们来看看他的7本书。
戏剧节依托的是《巴黎伦敦落魄记》。
据《卫报》报道,最近,Libby Brodie Productions制作公司宣布与奥威尔基金会、UCL文化节合作,将在今年夏天共同举办纪念乔治·奥威尔作品《巴黎伦敦落魄记》的戏剧节活动 ORWELL'S DOWN AND OUT LIVE ,试图向这位深刻理解无家可归和贫困人群的伟大作家致敬。
具体来说,该活动为期两天,将先后于伦敦和巴黎举行。伦敦的活动安排在6月16日下午2至6时,伦敦大学标志性建筑Senate House内上演。活动会有现场直播,拍摄导演为Edwin Mingard。巴黎的活动则定在9月,更进一步的消息尚未公布。
1927年,奥威尔决心成为作家,开始关注流浪汉的生活。两年后,他身患顽疾,且被小偷偷走了身上最后一笔钱。随后一段艰难的生活促使他写出了《巴黎伦敦落魄记》。《巴黎伦敦落魄记》首次出版于1933年。这也是时年30岁的埃里克·亚瑟·布莱尔(Eric Arthur Blair)以乔治·奥威尔为笔名发表的第一部作品。全书探讨了现代城市的贫困问题,分为两部分。上半部叙述了一位英国文人在巴黎靠打零工度日,挣扎在生活最底层的潦倒生活;下半部描述了这位文人从巴黎流落回伦敦,生活状况进一步恶化,沦为无业游民并到处颠沛流离的经历。
《卫报》称,即将举行的 ORWELL'S DOWN AND OUT LIVE 是包括由奥威尔的《巴黎伦敦落魄记》、首篇散文 The Spike 和小说《牧师的女儿》在内改编的沉浸式戏剧及系列活动。演员、艺术家、政治家和活动家们将在这部戏剧中融合奥威尔的文学和当今流浪汉们的心声,在戏剧、音乐和文学的形式中使观众身临其境地关注和体会当下生活中的贫困现象。
《英国剧院指南》评论称:“从20世纪的巴黎街道漫步至21世纪的伦敦街头, ORWELL'S DOWN AND OUT LIVE 用幽默、悲剧和真实的灵魂破碎的悲哀告诉人们事实上一切都没有改变,人类可以忍受任何东西。”此次戏剧节的筹办者们希望借此活动回应两个国家共同面临的日益严重的贫困现象和无家可归的问题。
“如今低收入、危险工作、高住房成本、债务和缺乏福利正在将人们推往深渊。通过奥威尔小说改编的戏剧,人们能够更多关注、理解并推动解决现代贫困问题。” Joseph Rowntree基金会CEO Campbell Robb说。Joseph Rowntree基金会也是此次活动的参与方之一。这个基金会是一个独立社会组织,致力于解决英国的贫困问题。2017年年底,它们发布了英国贫困状况的调查报告,考察了过去20年的数据变化情况。这份报告是自从2016年Joseph Rowntree基金会“解决英国贫困问题”计划以来,英国在减少贫困的行动中第一份进展性的报告。
ORWELL'S DOWN AND OUT LIVE 不是近些年向奥威尔致敬或有关的唯一重要事件。比如2017年11月,奥威尔的前雇主BBC在新建的总部大楼前为他立了一尊雕像。雕像后方的墙上,引用了他的作品《动物农场》里的一句话:“假如自由真有什么意义,那应该就是指把人们不想听的说给他们听。”
BBC历史频道主编Robert Seatter说:“这段话为BBC设置了一个高标准,鞭策BBC要无愧于奥威尔在叙事清晰和揭示真相方面的高水准。”;2017年6月,奥威尔基金会和Libby Brodie Productions制作公司合作推出了为纪念奥威尔小说代表作《1984》而改编的沉浸式戏剧《1984 LIVE》;2017年6月,美国百老汇上演了《1984》的戏剧版,观众呕吐、晕倒、尖叫;2017年1月,因为美国总统特朗普顾问Kellyanne Conway的一句有关“另类事实”(Alternative facts)的话,《1984》突然在几天之内蹿升到美国亚马逊畅销书排行榜的第一位,出版社为此加印了7.5万册等等。
这些事件发生的原因也很简单。正如1979年,企鹅出版公司在《1984》的平装本上所说的那样:“首次出版于1949年,它现在仍然像当初那样具有众多的相关性。”
奥威尔其人及其他作品也可这样理解。比如BBC称,BBC经过斟酌,最终同意在楼前竖奥威尔铜像的主要考虑之一就是,奥威尔作为新闻界最优典范傲然伫立于世,特别是在当下假新闻泛滥时代,更有现实意义;在“另类事实”事件中,《华盛顿邮报》的记者Karen Tumulty则称:“‘另类事实’是乔治·奥威尔式的短语。”
而且,《1984》也在很多地方重新成为了畅销书。奥威尔在书中所写的“新话”(newspeak)、“双重思想”(doublethink)、“老大哥”(big brother)等词汇已经被收录进了英语词典,足以可见其影响力。甚至,他的名字本身也成为了专有名词被不断言说。“奥威尔式”(Orwellian)和“奥威尔主义”(Orwellism)随处可见。
“奥威尔式”是形容词,常用来形容极权主义的恐怖和篡改历史等;“奥威尔主义”是名词,常用来形容其左派的崇拜者和有意的追随者。“收获既作为形容词又作为名词双重词性的作家寥寥无几。我一下子只能想到马克思、弗洛伊德、达尔文、狄更斯、托尔斯泰、乔伊斯和詹姆斯。”牛津大学欧洲研究教授蒂莫西·加顿艾什(Timothy Garton Ash)在《我们这个时代的奥威尔》一文中写道。
在加顿艾什那篇文章,他还详细讨论了“奥威尔何以伟大”这一话题。在他看来,这很大程度是因为奥威尔生活和工作的独特魅力和持久的重要性。
奥威尔是英国人,有着“一种古怪、固执、叛逆、地道的英国个性”。加顿艾什甚至称,“没有人能比奥威尔更好地刻画英国的人物,他自己就是一个体现英国人特点的活文集“。比如他的幽默感;处理与女性关系上的笨手笨脚;热爱乡村、动物和园艺等都是英式的。
加顿艾什甚至对他的一生经历做了个简单素描:“伊顿公学富有天赋的奖学金获得者竟然在缅甸做过殖民警察,在巴黎当过洗碗工,在伦敦当过流浪汉;他在乡下开过店,参加过西班牙内战,抛弃伦敦的左翼文学,住到了苏格兰岛偏远地区的一个农场里,在文学胜利的时刻死于肺结核,年仅46岁。他又高又瘦,穿着破旧的粗花呢夹克、宽松的灯绒芯裤子和黑色的衬衫,留着古怪的铅笔线胡子,嗓门又高又尖,吸工人的卷烟,他在世的时候,这些是轶事,他死后变成了传奇。“
至于重要性,毫无疑问,奥威尔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政治作家”,希望能把“政治写作变成一种艺术”。如今作为英国最重要政治写作奖的“奥威尔奖”也是希望鼓励那些“杰出的政治写作”。“早在索尔仁尼琴之前,时间要长得多——从1945年到1990年,整个冷战期间——我们当时所称的‘西方’将奥威尔视为普通极权主义,尤其是苏联极权主义至高无上的描述者。”加顿艾什写道。
据《牛津英语词典》,奥威尔是英语中使用“冷战”(cold war)这个词组的第一人。他也是个左翼的冷战知识分子,反共产主义的社会主义者。据2007年9月4日英国国家档案馆解密资料,奥威尔曾被怀疑是共产主义分子,1929年起一直到1950年去世,都处于英国军情五处和伦敦警察厅特科的监视下。但更为重要的是,他对自己的写作足够诚实,“敢于做但以理、敢于孤军奋战、敢于坚定目的、敢于公之于众”,而“只有不属于任何党派的作家才能诚实”。
据BBC报道,1950年1月,奥威尔因肺结核不治,在伦敦大学附属医院去世。他生前希望看到从战后废墟中升起的“共和国”成为泡影,他所称的“真正的社会主义”连雏形都没见到,而他当时在报纸专栏上首创的概念词“冷战”和“欧洲合众国”已经证实十分有远见。冷战结束了,欧洲政经一体化则反反复复,现在又因为英国退出欧盟而处于重大转折点。在他之后,许多作家和专栏作者尝试模仿他,但很少有成功的。 这主要因为在奥威尔的文字背后是一整套独特和奇异的经历,现在很少有人能够或者愿意去体验。但是,奥威尔的影响多年来只增不减。
“这就是伟大的奥威尔。我们还需要他,因为奥威尔的作品将永远流传”,加顿艾什在《事实即颠覆》一书中写道。
最后,为了让你更了解这位伟大的作家,我们挑选了7本书供你参考。
小说:《一九八四》和《动物农场》
奥威尔一生只写过6部小说(《缅甸岁月》《牧师的女儿》《让叶兰继续飘扬》《上来透口气》《动物农场》《一九八四》)。毫无疑问,《动物农场》和《一九八四》这两部小说是奥威尔最为著名也最为重要的作品。正如很多人喜欢引用的那句话:“多一个人看奥威尔,就多了一份自由的保障。”
非虚构:《向加泰罗尼亚致敬》
很多人都会好奇,奥威尔是个地道的英国人,从未去过离俄罗斯或者东欧很近的地方,为什么他的小说如此准确地描绘了极权主义下的生活?他是如何理解的?他又是如何知道的?答案全在这本书里了。并且,值得一提的是,这应该是奥威尔最好的政治写作作品。
散文、杂文和评论:《在鲸腹中》和《狮子与独角兽》
除了小说和非虚构,奥威尔的散文、杂文和评论也很有特色,横跨政治与文学。他在这两本书中讨论了格林、甘地、狄更斯、吉卜林、托尔斯泰、莎士比亚、扎米亚京、马克·吐温、民族主义、极权主义、社会主义、反犹太主义等众多主题。需要说明的是,《在鲸腹中》是文学评论集,《狮子与独角兽》是社会评论集。
传记:《奥威尔传:冷峻的良心》
这是奥威尔研究专家杰弗里·迈耶斯(Jeffrey Meyers)为其做的一本传记。《大西洋月刊》评价称:“杰弗里·迈耶斯为奥威尔勾画出了一幅令人钦仰的肖像,但是他并没有隐去这位作家的那些并非圣徒的特质……他的这部传记是当下最为权威的一部。”
“奥威尔也有人性的弱点。他向往过富有、长相英俊、追逐女人无往而不胜。女人对他而言总是重要的……本书中呈现的奥威尔形象上不及那个传奇形象高大。他品质高尚,但也有暴力倾向,会做出残忍之事,他被内疚感所折磨,自我惩罚到甘于受虐的程度,有时有自毁倾向。”杰弗里·迈耶斯在书中写道。
相关:《在缅甸寻找乔治·奥威尔》
1920年代,奥威尔曾作为大英帝国的警察在缅甸生活了5年。5年后,他突然毫无预兆地返回英国递交辞呈,开始了写作生涯。辞职的部分原因是实在无法忍受英国人在缅甸的傲慢、狭隘和冷漠。这些经历和感受在他1935年出版的小说《缅甸岁月》中清晰可见。此后,缅甸则以各种形式在奥威尔的书中出现:《缅甸岁月》《动物农场》《一九八四》,以及他未完成的作品《吸烟室的故事》等等。
美国记者艾玛·拉金重访了奥威尔在缅甸工作和生活的地方:曼德勒、渺弥亚、仰光、毛淡棉、杰沙……她试图为一些问题寻找答案:是什么样的经历促使奥威尔放弃了殖民地生活,转而从事写作?又是什么让缅甸这个地方变得如此贫穷和悲惨?拉金复原了奥威尔这段几乎被所有研究者忽略的生活经历,并写出了奥威尔对今日缅甸的精神影响,刻画了缅甸在殖民幽灵与独裁统治交缠下的现状。
“在缅甸有人开玩笑说,奥威尔不只写了一部关于这个国家的小说,而是写了三部:由《缅甸岁月》《动物农场》和《一九八四》组成的三部曲。我这样的局外人,很难看破将军们制造出的幻象,很难想象生活在这种国家里每天的恐惧感和不安全感。当我努力理解缅甸生活的这一面时,我迷上了奥威尔。他的所有小说都试图探讨个体如何受困于周边环境,被他们的家庭、身边的社会和一个全权政府控制。”拉金在书中写道。